第368节
万元,否则就要在商场内引爆z弹。
警方接到百货商场的报警后,启动防爆预案,出动大量警力,并对百货商城进行人员疏散,对该商城楼上楼下逐层清场,排查可疑爆炸物,直至晚上七点多才排查完,商场恢复正常营业,停业五个多小时,损失营业额约人民币七十二万元。
前段时间,周末的时候,被告人单广胜又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向本市的几家大商场打电话,扬言放了爆炸物,分别勒索钱款人民币二至五万元不等,造成部分商场停业,公安部门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人员疏散。经排查,警方发现所谓的爆炸物其实全都是虚假的。
后来警方上了手段,单广胜再次作案时被警方抓获。被告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孟广达介绍案情道。
“这哥们怎么要这么点钱?”杜庸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被告人为了这点钱,冒这么大风险。
“据被告人说,他怕要多了对方不给,觉得五万以内,对方给的可能性非常大,毕竟商场的一天营业额不少,一般来说商场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孟广达解释道。
“果然思维方式不一样。那他用的银行账户收款,不怕暴露个人信息吗?”杜庸很费解。
“被告人挺贼的,不知道他从哪弄了一张身份证,开的银行账户。反正银行账户的名字不是他。真追查起来,跟他一点关系没有,否则他早就被抓了。”孟广达撇了撇嘴。
“这想的够通透的,有这智商干点啥正经事不赚钱啊,非得犯罪。”杜庸说道。
“其实吧,有句话说的好,能发大财的买卖都在《刑法》里写着……这世界上天天做梦发大财的,大有人在。要不咱们哪有那么多业务!”孟广达一笑。
“也对。”杜庸无奈的笑了笑:“这案子被告人得判不少年吧。”
“正经的得判几年,估计有期徒刑十年以上。下周开庭。”孟广达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水。
我无罪
孟广达的猜测是准确的。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单广胜采用编造爆炸威胁的方法,向数家单位勒索钱财,造成部分单位停业并遭受严重经济损失,公安部门出动大量警力,进行人员疏散,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其行为已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且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法修正案(三)》第八条和《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法院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处被告人单广胜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犯罪工具予以没收。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单广胜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当然,此时的孟广达还不知道。
“你这铁观音是云雾茶庄的吧?”杜庸拿起孟广达桌上的茶叶盒,看了看说道。
“你怎么知道的?”孟广达一怔,笑道。
“我这儿也有一盒。”杜庸嘿嘿笑道:“跟着方老大,茶叶管够,云雾茶庄的茶叶确实不错。”
孟广达也嘿嘿笑了起来。
顾明国的贷款诈骗案,被高院发回重审后,终于开庭了。不仅顾明国的妻子余婉茹参加了旁听,连银行也派了人过来旁听。
“……被告人顾明国编造谎言,通过欺骗手段,从房产部门补办房证,并以其作抵押凭证,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且取得了二百万元贷款,应认定为以欺诈的方式骗取了贷款。
另外,顾明国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使用贷款,而是用于期货交易及购买公司等项经济活动,应视为违约使用贷款。
顾明国在贷款长期未能归还银行的情况下,与他人签订转让自己名下公司的协议,并由公司的买受方承担顾明国在银行的二百万元本金的贷款债务,明显存在逃避债务的故意。
被告人顾明国的上述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贷款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提起公诉,请依法判处。
起诉状宣读完毕。”检察员一脸正气的看了一眼被告席上的顾明国。
“被告人顾明国,刚才公诉人宣读的起诉书,你听清楚了吗?指控你犯什么罪?你对起诉书指控你的犯罪事实有无异议?”审判长是位男法官,两只大牛眼,看向被告席。
“我对检察院的指控有异议,我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也不存在欺骗行为,整个贷款的运作人是原城商行信贷部主任赵金库。我没有隐瞒房本已贷过款的事实,而且积极采取措施还贷,我是无罪的。”顾明国感觉自己很冤。
“公诉人可以就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讯问被告人。”审判长说道。
……
“本案事实已经调查清楚,法庭调查结束,现在开始进行法庭辩论。法庭辩论主要围绕未被法庭认证的争议事实和根据事实应该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辩论。
先由公诉人发言。”审判长说道。
公诉人的发言与指控的意见基本一致,建议法院对被告人顾明国判处无期徒刑。随后是被告人自行辩护,内容与之前的说的也大致相同。
“被告人的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审判长看向辩护席。
“审判长、审判员:辩护人认为,被告人顾明国不构成贷款诈骗罪,理由如下:
根据《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2001年),对于确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不具备贷款的条件而采取了欺骗手段获取贷款,案发时有能力履行还贷义务,或者案发时不能归还贷款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因经营不善、被骗、市场风险等,不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
辩护人认为,根据上述纪要,不能单纯以被告人使用欺诈手段,实际获取了贷款或者贷款到期不能归还,就认定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而应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对行为人贷款时的履约能力、取得贷款的手段、贷款的使用去向、贷款无法归还的原因等方面及相关客观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是否构成贷款诈骗罪。
本案中,公诉机关指控的案件事实可归纳为:被告人顾明国利用虚假的产权证明,重复抵押获取银行贷款二百万元,其中一百万元用于炒期货并发生亏损,另外一百万元用于购买工程公司的股权。
经城商行多次催要,顾明国均未还款。此后,顾明国准备通过转让工程公司,实施以贷还贷,转让过程中因银行未能批准而案发。
在案证据显示,顾明国确实是采用了欺诈手段,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获取了银行贷款,且贷款后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并未将贷款用于公司运营,而是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和炒期货,但综合全案事实,并不能认定顾明国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具体理由如下:
一、从贷款时的履约能力看,第一,顾明国购买并获得产权的三层写字楼物业,第二,被告人持有工程公司股权。可见,顾明国是具有履约能力的。
虽然顾明国用同一座楼房抵押贷款三笔,但除起诉的这一笔外,其他二笔贷款中,一笔已还清,另一笔属正常贷款,也归还了大部分本金。
二、从贷款用途看,顾明国不存在挥霍或者携款潜逃等行为,而是用于购买工程公司并进行经营。
对于被告人利用欺诈手段取得贷款后,用于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