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页
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紫霜园糖果糕饼,有幸品尝过的人也逐渐地喜欢上了这些甜点。
杜三嫂做出来的糕点品种逐渐丰富,那些用料成本高的,如马蹄糕,她暂时先不做了,主要推出芝麻糕、绿豆糕、米糕、月饼等。糖果类则有姜糖、椰子糖、冬瓜糖、柚皮糖、冰糖葫芦等。
很多糕饼糖果南康州的百姓见都没见过,而一旦吃过,便觉得回味无穷,很多人都以能吃上紫霜园的糖果为荣,毕竟这些东西真的太贵了!
只有冬瓜糖,因为冬瓜的产量高,成本相对较低,做法也简单,所以卖得算是便宜的,哪怕是买一根冬瓜糖给孩子舔,也能舔上一整天。
在刻意的宣传和营销下,紫霜园这个品牌算是传遍了南康州。
等到了甘蔗丰收,糖寮又开始冒烟的季节,第一家卖糕饼糖果的紫霜园·杜记食斋开张了!
铺子是冯佑民和梁姻帮忙找的,考虑到杜三嫂要带着嗣子生活,可能还得雇人帮忙,所以找的是“前铺后居”格局的房子。原本杜三嫂是想租的,但是考虑到房东有可能会在她把铺子经营得红红火火之际,将她赶走,然后自己开一家冒牌的紫霜园来抢生意,所以杜三嫂咬咬牙,向洲渚、杜佳云和冯佑民借了钱,买下了这里。
铺子开张的当天,杜段、梁氏和杜二郎也过来了。
看着新挂上去的旗子,他们下意识就忽略了紫霜园三个字,眼里只有上面绣着的“杜记食斋”四字,心中颇为自豪和沾沾自喜:这是我们杜家的铺子!
实际上,之所以起名杜氏,是因为这件铺子,杜佳云出了大头,洲渚和池不故的总投资占比只有两成。杜三嫂担心以自己的姓氏起名会被杜家人怀疑,因此以杜佳云的姓氏为名。
由于杜三嫂要做糕点,所以她雇了一个手脚勤快又能说会道的中年妇人当伙计。杜二嫂早已将铺子当成自家的产业,提出要来帮忙,但杜三嫂以她要照顾杜二郎,夫妻不能分离太久为由,回绝了。
至于收钱这种事,更不可能让杜家人沾手。
糕饼铺的事,洲渚完全没有过问的打算,她现在的重心还是在糖寮上面。
入秋的时候,冯佑民带来了一大笔订单,买糖的是去年的广州商贾,那一次他带回去的糖让他尝到了甜头,所以这次即便商税增加了,但他还是为利益所驱,加大了收购力度。
当然,因为商税增加和南康州甘蔗丰收,双方免不得一番拉扯,最终大家都是各退一步,每人都少挣一点,洲渚这边的批发价让了两文钱每斤。
……
南康州,广州贾姓商贾从冯佑民的铺子出来,便在街上闲逛起来,没一会儿,他便在一家铺子上面看到了一面旗子,上面绣着“紫霜园·杜记食斋”的字样。
他买的糖就是紫霜园的,所以下意识走进了这家铺子。
进了门才发现这里竟然摆着不少食盒,食盒里装着各色糖果糕饼,他看那些名字发现都是自己没听说过的。
“你们这家铺子跟卖糖的紫霜园有什么关系?”贾姓商贾问正在算帐的杜三嫂。
杜三嫂露出一个端庄,但不过分热情的笑容:“我们这儿的糖果糕饼用的都是紫霜园的糖製作的,紫霜园的东家也参了股进来。”
“参股?”
杜三嫂没有解释的意思,只是将试吃的盘子端过去让他尝试一下。
贾姓商贾试吃了好几样,道:“这些糖果糕饼怎么都没见过,是你做的吗?”
“是紫霜园的东家教我做的。”杜三嫂道,虽然都是她亲手做的,但做法却是洲渚提供的,因此她不敢吞功。
贾姓商贾仿佛看到了一条铺满了铜钱的大道,他开始打听这些东西是怎么做的,杜三嫂看起来怯弱,实际心里有自己的主意,自然不会告诉他。
贾姓商贾虽然没能偷师,但还是各买了一些糖果糕饼回去,并且打定主意回广州的时候多备一些,在海上吃。
杜三嫂不仅在食材和口味上用了功夫,在外包装上也费了心思,她让人刻了一枚大印,然后在油纸上印几个紫霜园·杜记食斋的印记,这样提着在路上走,别人就知道是哪家的东西了。
至亲
北方的战事从夏秋打到入冬。
期间周凭骁给池不故带了消息来, 她的继父辛宗是云州防御使,这次战事起也波及了云州,所以他一直在前线打仗。池不故的母亲及同母异父的弟弟都在汴梁, 倒是没有被困在云州。
不过,前线将士的日子都不好过, 因为入冬后,天气恶劣, 物资缺乏,对中原的兵士十分不利。反倒是一直生活在关外的敌人,趁着河水结冰,就挥师南下, 四处烧杀劫掠。他们抢完就跑,中原这边的兵马赶到时, 他们早溜之大吉了。
周凭骁也想到前线去立功, 但又放心不下池不故, 想让池不故回汴梁去。
池不故道:“你既投军, 又有一番建功立业的斗志, 何苦要因为我而放弃这番机会?只要从父打了胜仗,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即便我没有在娘亲身边, 也定然不会有人敢再欺负我。”